明星似乎從來都和“窮”沾不上邊,即便是N線小明星也比普通社畜賺得多太多了。

然而最近,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超女何潔卻在直播里頻頻喊窮。表示生活壓力很大,已經三個月沒有接到工作,考慮和老公刁磊搬離北京去鄉(xiāng)下生活。

其實上班族才是失業(yè)重災區(qū)!2020年的職場主旋律從往年的跳槽漲薪變成了保住飯碗,恰飯成為第一要務。面對僧多肉少的求職市場和經濟形勢嚴峻的國內外環(huán)境,無論是普通上班族還是明星,沒人能獨善其身。

但個人的境遇卻大相徑庭,有人只能一棵樹上吊死,有人卻能條條大路通羅馬。

不演戲的吳彥祖可以去做建筑師,設計的作品還入圍了素有“建筑界奧斯卡”之稱的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獎。

不唱歌的蔡依林可以去做翻糖師,翻糖作品還一舉獲得了英國Cake International比賽金獎。

不演戲不唱歌的謝霆鋒可以當廚子當老板,他用娛樂圈10年的銷聲匿跡換來了自己的"鋒味“商業(yè)帝國。

而何潔卻只能直播哭窮,恰飯的姿勢確實不怎么好看。

靠著一份工作、靠著“上班”在如今這個最不缺變化的時代能帶來的安全感實在有限,因為人最討厭的恰恰就是變化。

01、越上班人就越被動

最近兩年,全網都在妖魔化35歲。

為什么呢?

因為裁員時最危險的不是年輕員工,而是35歲以上的職場“老”人。這部分人往往拿著不低的工資,但學習能力和工作精力卻在直線下降,這就意味著性價比過低。如果是基層員工,同樣薪酬,公司為什么不招年輕力壯又聽話的年輕人?

除了性價比低,職場老炮們還有一個致命弱點:被動。

公司安排什么任務,他們就做什么;

公司制定什么規(guī)則,他們就照單全收……

現(xiàn)在很流行一個詞叫“打工者心態(tài)”。說白了,就是一種被動狀態(tài):等著被選擇,被提升,被裁員,一切主動權都掌握在公司手里。

前兩天,跟一位師兄閑聊。他說,上班久了總有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即便有焦慮但卻對這種焦慮毫無辦法。工作、家庭、孩子已經把自己的精力耗光了,疲于奔命,陷入到既沒選擇也無力選擇的境地。

很多人在剛畢業(yè)時都有過轉行的經歷,都希望通過嘗試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但到35歲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很難有行業(yè)會接受一個30+的新人。

人生很公平,今天沒有主動行動,明天只能被動接受。即便你天天吐槽工作無趣,毫無前途,卻依然樂此不疲,享受這種一成不變。

02、上班思維讓你不敢踏出舒適區(qū)

有一次,和老板聊天。他跟我說了一番話,給我敲了個警鐘:很多人工作久了就會變得遲鈍。每天好像是在努力,工資也按部就班地隨著年紀漲??僧斠环莨ぷ髯龅锰貏e熟練的時候,他們往往不愿意再去了解新事物。即便嘗試新東西,也不愿意承擔更多。

這種舒適圈其實很可怕。

對于為什么放棄做建筑師,吳彥祖在采訪里曾說過:

“我有很多同學,上班后就變得對建筑沒有熱情,他們讀書的時候是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我覺得很可惜。我跟自己說,我不要變成這樣,不要變成上班的機器人?!?/em>

想想這么多年在職場,經常干的一件事兒就是把自己不會的東西丟給會做的人。對整體項目而言,這是高效,但對個人發(fā)展而言,或許是災難。

因為公司最關注的是流程化+規(guī)范化。將每項工作細分拆解,將每個人變成零件。缺了誰系統(tǒng)都能快速反應并安排新的零件補上,保證繼續(xù)運轉。

這就讓大部分人的工作版圖里只有自己門前那塊地。而這種局限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對錢的執(zhí)念。給多少錢,辦多少事,你不給我錢,憑什么讓我干。

但有時候,你就得先干,才能賺大錢。我們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去做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打著上進的名義毫無思考的加班。

03、工資成為了唯一的收入來源

我的一個前同事,他在一家互聯(lián)網公司做產品經理。每天打滿雞血,主動996,幾乎除了睡覺,90%以上都放在工作上。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上班都忙死了,哪里有時間做XXX!”

這是個很常見的邏輯黑洞,很多人都被“上班思維”困住了,根本不會考慮在本職工作以外要如何賺錢。

你總會覺得沒時間、不方便、做不好……總之,工作以外的掙錢方法都不靠譜。想增加收入只有兩條路,要么升職加薪,要么跳槽走人。

沒錯,我們上班是為了掙錢,但絕大多數(shù)的結局卻變成了:想掙錢,只能上班。

在著名的《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有兩段對話:

窮爸爸說:“穩(wěn)定的工作就是一切!”

富爸爸說:“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

窮爸爸說:“順著公司的梯子,一步步往上爬!”

富爸爸問:“為什么不當梯子的主人?”

所以說,按部就班久了,你慢慢忽視了起早貪黑的意義,執(zhí)著地疲于奔命,而不去想如何才能標本兼治。

04、除了上班,工作還有很多可能

上班,是為老板打工。

但工作,卻是為自己打工。

這也就是打工思維和老板思維最大的不同,上班和工作的不同。

為老板打工,投入的時間換成了工資,價值是公司定的。

舉個栗子。你每天工作8小時,好的話可能換來年底10%的漲薪,它的增長是緩慢的甚至是停滯的。沒有復利收入,更沒有“睡后收入”。如果離職或者被裁就會顆粒無收。

為自己打工,這份事業(yè)是自己的。雖然最初可能0收益,但未來的收入可能呈指數(shù)級增長。你可以把職場里的工作當做事業(yè)來耕耘,你的老板不是你的直線經理,而是你自己。這樣做的結果,除了可以收獲超10%的加薪升職,還有很多看不見的東西:比如視野、能力、人脈、資源以及職業(yè)素養(yǎng)……

當然,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個人的價值也被無限放大,即使不上班很多人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xiàn)了財富自由。

自媒體大V粥佐羅,這個曾經在帝都南鑼鼓巷練攤的90后小伙依靠寫作,畢業(yè)四年后就賺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并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公司,收入已遠非普通上班族所及。

91年的徐妍,在畢業(yè)后的六年里,從一名互聯(lián)網金融公司的新媒體小編成長為全網擁有超兩千萬粉絲的頭部時尚IP“深夜徐老師”。

PPT第一人利兄,因為八小時外的堅持,從一枚月入三千的媒體策劃逆襲成為專業(yè)的PPT設計師,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成為PPT領域知名大V,全網讀者超百萬。

我的死黨文文,在一家外企有著一份還算穩(wěn)定的工作,主業(yè)數(shù)據分析師,副業(yè)心理咨詢師。因為喜歡心理學,三年多的時間里她泡了很多網課,并考下了心理學二級證書,成為了一名心理咨詢師。今年她告別了拼精力拼體力的主業(yè),把副業(yè)轉正,成為了一名自由心理咨詢師。

越來越多的人或主動或被動的成為了自由職業(yè)者,成為了創(chuàng)業(yè)者,成為了斜杠青年,普通的個體釋放出無限可能,無需再依附組織,同樣可以“吃飽喝足”。

所以請多留意可以賺錢的途徑,如果你能看見一個機會,就注定你的一生會不斷發(fā)現(xiàn)機會。

無論上班與否,為了實現(xiàn)“工作”自由,加油吧!

本文由經理人分享(ID:manashare)原創(chuàng),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授權。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yè)精英人群提供優(yōu)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于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本文屬 @經理人分享 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并附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