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價格歧視

百科 > 價格策略 > 價格歧視

1.什么是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實質上是一種價格差異,通常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就同一種商品或者服務,對條件相同的若干買主實行不同的售價,則構成價格歧視行為。

價格歧視是一種重要的壟斷定價行為,是壟斷企業(yè)通過差別價格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定價策略。它不僅有利于壟斷企業(yè)獲取更多壟斷利潤,而且使條件相同的若干買主處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礙了它們之間的正當競爭,具有限制競爭的危害。因而,世界各國的反壟斷法規(guī)基本上都對它作出了限制。西方經濟學中將價格歧視定義為:在同一時間對同一種商品向不同的購買者索取不同的價格。

2.價格歧視實行的三個條件

實行價格歧視是廠商為了獲取超額利潤的手段,要使價格歧視得以實行,一般要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市場存在不完善性。當市場不存在競爭,信息不暢通,或者由于種種原因被分割時,壟斷者就可以利用這一點實行價格歧視。

第二,各個市場對同種商品的需求彈性不同。這時壟斷者可以對需求彈性小的市場實行高價格,以獲得壟斷利潤。

第三,有效地把不同市場之間或市場的各部分之間分開。地區(qū)封鎖和限制貿易自由的各種障礙往往有利于壟斷者實行其價格歧視,因此,反壟斷限制價格歧視應該盡力消除其實現的環(huán)境條件。

3.價格歧視的三個等級

根據價格差別的程度,可把價格歧視區(qū)分為三個等級:

一級價格歧視,又稱完全價格歧視,就是每一單位產品都有不同的價格,即假定壟斷者知道每一個消費者對任何數量的產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貨幣量,并以此決定其價格,所確定的價正好等于對產品的需求價格,因而獲得每個消費者的全部消費剩余。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現實中很少發(fā)生。

二級價格歧視,即壟斷廠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曲線,把這種需求曲線分為不同段,根據不同購買量,確定不同價格,壟斷者獲得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買主的消費剩余。公用事業(yè)中的差別價格就是典型的二級價格歧視。

三級價格歧視是指壟斷廠商對不同市場的不同消費者實行不同的價格,在實行高價格的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

價格歧視作為一種壟斷價格,它既是壟斷者獲取最大壟斷利潤的一種手段,又會導致不公平競爭,理所當然地應該加以限制。但是,限制價格歧視并非要取消一切價歧視。在具有自然壟斷性的公用事業(yè)中,對于一些不能貯存的勞務,采用高峰時期和非高峰時期的差別價格,將某些高峰需求調向低峰時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其設備資源,對于社會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競爭法律均涉及價格歧視問題。美國反托拉斯法律制度一直將某些對市場競爭造成損害的價格歧視作為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加以研究和規(guī)范。根據《克萊頓法》和《魯賓遜帕特曼法》的規(guī)定,從事商業(yè)的人在其商業(yè)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對同一等級和質量商品的買者實行價格歧視,如果價格歧視的結果實質上減少競爭或旨在形成對商業(yè)的壟斷,或對競爭造成其他損害,則是非法的。違法價格歧視的構成要件是:實施價格歧視的主體包括商品的銷售者和購買者;價格歧視的標的物只是商品,不包括服務及無形物,且這種商品必須是相同等級、相同質量,商品的銷售發(fā)生在美國境內的商業(yè)過程中;實施價格歧視的后果對市場競爭造成損害。

在我國,價格歧視行為還需要認真探討,區(qū)別情況進行規(guī)范?!秲r格法》第十四條第五項規(guī)定,經營者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務,不得對具有同等條件的其他經營者實行價格歧視。這里所稱的“價格歧視”,是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使同等交易條件的接受者在價格上處于不平等地位。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就同一種商品或者服務,對條件相同的若干買主實行不同的交易待遇,例如對具有同等條件的甲、乙企業(yè),對甲可以實行批量作價,對乙則不允許享受批量作價;或對甲可以討價還價,對乙則不允許;或因甲是本地企業(yè),乙是外地企業(yè)就實行不同價格待遇等,從而構成價格歧視行為。價格歧視使條件相同的若干買主處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礙了它們之間的正當競爭,具有限制競爭的危害。因而,世界各國的反壟斷法規(guī)基本上都對它作出了限制。

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所有的購買者都對同質產品支付相同的價格。如果所有消費者都具有充分的知識,那么每一固定質量單位的產品之間的價格差別就不存在了。因為任何試圖比現有市場價格要價更高的產品銷售者都將發(fā)現,沒有人會向他們購買產品。然而,在賣主為壟斷者或寡頭的市場中,價格歧視則是很常見的。

4.價格歧視的存在的條件

1.廠商必須面對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即產品的需求與其價格成反比。

2.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購買團體必須能在某一成本下區(qū)分開,該成本不超過區(qū)分他們所能帶來的收入。即廠商能夠以合理的成本進行市場細分。

3.必須阻止不同購買集團之間賤買貴賣的轉賣行為。

4.不同的購買集團對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必須不同,并且為廠商所知。即廠商了解購買集團對產品的不同的需求程度。

5.壟斷與價格歧視

一旦產品的賣方形成了壟斷,就非常容易形成價格歧視。

歧視就是差別待遇。以價格歧視為例,即同樣的產品賣給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價格,就形成了價格歧視。然而,推而廣之,在同一個生活范圍內,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待遇的歧視現象,還有多種形式。

“不同的人”不僅僅是“經濟特征”的不同,而且還可以是“種族特征”的不同,或是“性別特征”的不同,或是“地域特征”的不同?!安煌拇觥?既可以是“不同的價格待遇”,也可能是“不同的就業(yè)待遇”,或者是“不同的美譽度的待遇”。由此,除了“價格歧視”之外,相應地還會產生“種族歧視”、 “性別歧視”和“地域歧視”等等。但在生活中最常見的應當是價格歧視。

經濟分析表明,一旦產品的賣方形成了壟斷,就非常容易形成價格歧視。價格歧視通常有三種形式:一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和三級價格歧視。

當賣方壟斷勢力比較強大且信息也比較靈通的情況下,賣方可以對每一單位商品都收取買方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將消費者剩余全部收歸己有。假設某地區(qū)只有一個牙醫(yī),并且他清楚每一個患者愿意付的最高價格,他將對每一個患者收取不同的價格,使他們剛好愿意治療,這樣患者們的全部消費者剩余都轉移到了牙醫(yī)那里。這種情況是一級價格歧視

一個壟斷的賣方還可以根據買方購買量的不同,收取不同的價格。比如,電信公司對客戶每月上網時間的不同,收取不同的價格,對于使用量小的客戶,收取較高的價格;對于使用量大的客戶,收取較低的價格。壟斷賣方通過這種方式把買方的一部分消費者剩余據為己有。這是二級價格歧視。

三級價格歧視則是指壟斷賣方對不同類型的買方收取不同的價格,買方的需求價格彈性越大,賣方收取的價格就越低;買方的需求價格彈性越小,賣方收取的價格就越高。通過這種方法,壟斷賣方就從需求價格彈性小的買方那里榨取更多消費者剩余。比如,有的旅游景點對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實行價格歧視,對外地游客收取較高的價格,對本地游客收取較低的價格。

顯然,價格歧視使產品的賣方盡可能多地獲益,因為通過價格歧視,原本屬于產品買方的消費者剩余也被轉移到了賣方那里。但是,按照經濟學家的分析,價格歧視在經濟上卻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說,價格歧視是滿足帕累托標準的,通過價格歧視,賣方獲取的最大收益,等于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值。如果壟斷的賣方實行統(tǒng)一價格,雖然也能達到一個最大的收益,但卻小于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值,因而在經濟上是無效率的。

當然,價格歧視要行得通,壟斷的賣方必須能對買者的不同特征進行有效的區(qū)分和分割。這種不同可能是買者的需求強度的不同,也可能是購買量的不同,或者是需求價格彈性的不同,關鍵是要對這種不同進行有效的區(qū)分和分割。比如,航空公司之間經常發(fā)生價格大戰(zhàn),優(yōu)惠價常常能打極低的折扣。然而,即使是價格大戰(zhàn),航空公司也不愿意讓出公差的旅客從價格大戰(zhàn)中得到便宜。但是,當旅客去買飛機票的時候,他臉上并沒有貼著是出公差還是私人旅行的標記,那么航空公司如何區(qū)分乘客和分割市場呢?

原來,購買優(yōu)惠票總是有一些條件,如規(guī)定要在兩星期以前訂票,又規(guī)定必須在目的地度過一個甚至兩個周末等。老板派你出公差,往往都比較急,很少有在兩個星期以前就計劃好了的國內旅行。這就避免了一部分出公差的旅客取得優(yōu)惠機票。

最厲害的是一定要在目的地度過周末的條件。老板派你出公差,當然要讓你住較好的旅館,還要付給你出差補助。度過一個周末,至少多住兩天,兩個周末更不得了。這筆開支肯定比享受優(yōu)惠票價所能節(jié)省下來的錢多得多,更何況,度完周末才回來,你在公司上班的日子又少了好幾天,精明的老板才不會為了那點眼前的優(yōu)惠,而貪小便宜、吃大虧。就這樣,在條件面前人人平等,這些優(yōu)惠條件就把出公差者排除得八九不離十了。

這樣,歧視者心滿意足:既挖掘出了潛在的需求,又排除了從歧視者角度而言不應該享受此種優(yōu)惠的人。由此看來,航空公司實行價格歧視獲得圓滿成功。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