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式探詢法
百科 > 戰(zhàn)略管理工具 > 辯證式探詢法
1.辯證式探詢法的沿革
辯證式探詢法(Dialectic Inquiry),或稱辯證法(Dialectics),有一個很長的歷史,在這過程中它的內涵也有所變遷。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即所謂的陰和陽,這一理論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中國典籍《易經(jīng)》,以及2500多年前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與著述。 道家哲學認為變化是宇宙存在的唯一形態(tài), 并提出了“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思想。同樣是在2500年前左右,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所有的變化來自對立面的斗爭。 中美洲的古代阿茲特克人(Aztecs)也認為,地球是在對立斗爭中形成的, 北美洲的拉科塔族(Lakotas)印第安人也認同這一觀點。 在柏拉圖對話集中,我們注意到,蘇格拉底往往是通過盤詰對方的觀點來表達自己的主張, 通過這一方法,他能夠找出對方觀點的內在矛盾沖突。 亞里士多德在比較了辯證法(Dialectics)與修辭法(Rhetoric)之后,說道“辯證法是探尋真理的正道”。 但是,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對立統(tǒng)一思想在西方世界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直至工業(yè)革命前夕,康德與黑格爾的論著才又使得這一思想重獲新生。最后,費希特通過明確辯析立論、駁論與綜合三者之間的關系,在黑格爾外顯形式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內隱三角,這一思想后被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繼承和發(fā)展。
2.什么是辯證?釋義
- 通過將對立命題并置,從而達到真理的邏輯過程。 辯證是典型的中世紀哲學和神學語匯,后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黑格爾與馬克思的著作里。
- 是一個被應用于辯論術的哲學術語,它運用邏輯、推理來證明或反駁某一真理。
- 通過對立力量的矛盾沖突(悖論)產生變革的思想交流過程。
- 參考上圖片來比較辯證(Dialectics)與折中(Trade-off)、困境(Dilemma)、疑惑(Puzzle)以及平均(Average)之間的區(qū)別。
3.辯證式探詢法案例分析
評論 | 0條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