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斯定律
1.彼得斯定律的含義
彼得斯定律是指為產(chǎn)品最后1%的完滿性所做的努力,可能導致市場的喪失。這個定律是由美國管理學家T.彼得斯提出的。
2.彼得斯定律操作實務(wù)
彼得斯定律給管理者的啟示就是:精細勿拘細,求全莫貪全。正如一句經(jīng)典的廣告詞所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海爾總裁張瑞敏也說過:"這是一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一定要統(tǒng)籌好產(chǎn)品競爭與市場競爭、質(zhì)量競爭與速度競爭。
企業(yè)在緊抓質(zhì)量完美時,更要有時間意識。從市場經(jīng)濟的角度來說,時間之于資金、生產(chǎn)效率等,更具有緊迫性和實效性。因此,要導入"搶先戰(zhàn)略"。"搶先戰(zhàn)略"是贏得市場競爭最后勝利的重要前提條件。實踐已反復證明,在其他諸因素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誰搶占商機,誰就會取得最后的勝利,搶先的速度已成為競爭取勝的關(guān)鍵因素,所以不能因為產(chǎn)品的1%缺憾失去市場的100%。實施"搶先戰(zhàn)略",意在"先",貴在"搶",因為"商機"是短暫的、有限的,有時是稍縱即逝的。
3.彼得斯定律的管理啟示:月盈則虧[1]
管理定律 | ||||||||||||||||||||||||||||||||||||||||||||||||||||||||||||||||||||||||||||||||||||||||||||||||||||||||||||||||||||||||||||||||||||||||||||||||||||||||||||||||||||||||||||||||||||||||||||||||||||||||||||||||||||||||||||||||||||||||||||||||||||||||||||||||||||||||||||||||||||||||||||||||||||||||||||||||||||||||||||||||||||||||||||||||||||||||||||||||||||||||||||||||||||||
---|---|---|---|---|---|---|---|---|---|---|---|---|---|---|---|---|---|---|---|---|---|---|---|---|---|---|---|---|---|---|---|---|---|---|---|---|---|---|---|---|---|---|---|---|---|---|---|---|---|---|---|---|---|---|---|---|---|---|---|---|---|---|---|---|---|---|---|---|---|---|---|---|---|---|---|---|---|---|---|---|---|---|---|---|---|---|---|---|---|---|---|---|---|---|---|---|---|---|---|---|---|---|---|---|---|---|---|---|---|---|---|---|---|---|---|---|---|---|---|---|---|---|---|---|---|---|---|---|---|---|---|---|---|---|---|---|---|---|---|---|---|---|---|---|---|---|---|---|---|---|---|---|---|---|---|---|---|---|---|---|---|---|---|---|---|---|---|---|---|---|---|---|---|---|---|---|---|---|---|---|---|---|---|---|---|---|---|---|---|---|---|---|---|---|---|---|---|---|---|---|---|---|---|---|---|---|---|---|---|---|---|---|---|---|---|---|---|---|---|---|---|---|---|---|---|---|---|---|---|---|---|---|---|---|---|---|---|---|---|---|---|---|---|---|---|---|---|---|---|---|---|---|---|---|---|---|---|---|---|---|---|---|---|---|---|---|---|---|---|---|---|---|---|---|---|---|---|---|---|---|---|---|---|---|---|---|---|---|---|---|---|---|---|---|---|---|---|---|---|---|---|---|---|---|---|---|---|---|---|---|---|---|---|---|---|---|---|---|---|---|---|---|---|---|---|---|---|---|---|---|---|---|---|---|---|---|---|---|---|---|---|---|---|---|---|---|---|---|---|---|---|---|---|---|---|---|---|---|---|---|---|---|---|---|---|---|---|---|---|---|---|---|---|---|
| ||||||||||||||||||||||||||||||||||||||||||||||||||||||||||||||||||||||||||||||||||||||||||||||||||||||||||||||||||||||||||||||||||||||||||||||||||||||||||||||||||||||||||||||||||||||||||||||||||||||||||||||||||||||||||||||||||||||||||||||||||||||||||||||||||||||||||||||||||||||||||||||||||||||||||||||||||||||||||||||||||||||||||||||||||||||||||||||||||||||||||||||||||||||
[編輯] |
優(yōu)秀的企業(yè),大多數(shù)將“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作為自己的經(jīng)營信條。不斷地追求進步和完善,可以成為企業(yè)前進的動力。不過,中國有句古話,水滿則滋,月盈則虧。一件事物好到了極點,往往就會成為壞的開始。
做產(chǎn)品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哪件產(chǎn)品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無缺,即使是再出色的設(shè)計師,其設(shè)計出的產(chǎn)品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微軟公司為了其視窗操作系統(tǒng),維持著一支由千余人組成的開發(fā)人員隊伍,其中個個都是極為出色的軟件工程師。即使這樣,你也會經(jīng)??吹剑斠粋€新微軟產(chǎn)品推出之后,不用多長時間你就能找到該產(chǎn)品的升級包或是補丁。這不正說明了微軟的產(chǎn)品具有漏洞嗎?為什么微軟要把存有漏洞的產(chǎn)品推向市場呢?難道微軟沒有意識到很多的計算機病毒正是通過這些微軟產(chǎn)品的漏洞而對計算機進行攻擊嗎?我們應(yīng)該相信,微軟的經(jīng)營者一定知道,將仍存在一定缺陷的產(chǎn)品推向市場,很有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然而,倘若微軟公司執(zhí)意于追求產(chǎn)品的完美,一直等到將所有的產(chǎn)品漏洞加以彌補之后,再向市場推出這一完美的產(chǎn)品,那不知道下一款新操作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要等到何年何月,而且估計那時的操作系統(tǒng)市場,十‘之八九已經(jīng)“城頭變換大王旗”。
如果我們將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分解,可以將其分為基本需求和擴展需求。消費者每購買一件商品,首先考慮的是基本需求,即這件商品首先是否能滿足自己一些最基本的需求,就像購買牙刷主要是為了刷牙。在滿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消費者才會考慮其擴展需求,如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外觀、性能等等。每一件產(chǎn)品,都必須能夠首先具有滿足一定消費者基本需求的能力,而商家對產(chǎn)品或服務(wù)的不斷改進,則多數(shù)是在質(zhì)量、外觀、性能等消費者擴展需求上下功夫。
誠然,在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的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延伸需求,從表面上來看是一件好事。但是過分追求產(chǎn)品的完美性,可能導致兩個方面的不利影響。首先是產(chǎn)品的成本。要追求產(chǎn)品的完美性,就需要企業(yè)在研發(fā)方面進行大量的投入,而這會使產(chǎn)品的成本大幅度增加,產(chǎn)品的價格也會隨之增加。一旦產(chǎn)品的價格超出了消費者所能承受的范圍,即使是再完美的產(chǎn)品,也很難被消費者所接受。其次是產(chǎn)品投入市場的時間。進入市場的時機非常重要,有時市場機遇稍縱即逝。一味地追求完美而遲遲不肯投入市場,很可能讓你無法抓住眼前的市場機遇。
經(jīng)濟學的原理告訴我們,企業(yè)在確定自己的生產(chǎn)量時應(yīng)做到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其實,在產(chǎn)品的研發(fā)過程中也是如此。也許為了那最后的1%,我們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而卻很難獲得額外的收益。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這種做法又有何意義呢?